ChatGPT掀起的AI大模型热潮持续发酵,让AI行业再次走向风口浪尖,也打开了人们对未来AI应用的无限想象。
从今年PT展上各种裸眼3D演示被众人围得水泄不通,到苹果七年磨一剑震撼发布MR头显Vision Pro,不禁让人感到一场沉浸式体验革命已徐徐拉开序幕。
随着数字化浪潮推进,企业上“云”用“数”提速,数字化逐渐从外围环节向企业核心生产和经营环节渗透,行业数字化转型正不断走深向实。
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热点趋势,本质上有一个共同点,即都依赖于数据的高效流通。
那问题来了,面对这些趋势,作为专门负责数据运输和转发的IP数据通信网络,未来面临着哪些新需求、新挑战?将如何升级演进?
在2023年北京PT展期间举办的“Net5.5G网络创新发展论坛”上,来自产业各界的多位专家共聚一堂,共谋发展,对这样一些问题给出了答案:共同推进Net5.5G产业繁荣发展。
5.5G作为5G的平滑过渡,一方面,它意味着更快的速度、更低的时延、更多的连接数,能轻松实现下行10Gbps、上行1Gbps。
对普通消费者而言,移动及家庭宽带的峰值体验可以从1Gbps提升到10Gbps,实现线K分辨率的VR游戏等体验;在企业层面最具代表性的汽车行业,它将从单一提供高互联网到辅助驾驶能力提升。
另一方面,5.5G比5G多出两项应用场景,分别是无源物联(passive IoT)和通信感知。
《财经》记者在MWC现场展台看到,在传统的工厂里,工作人需要手持一种RFID(射频识别技术)扫描枪,挨个扫描产品的标签以清点数目。这种RFID的传统技术覆盖范围很小,通信距离不足10米,也难以组成连续覆盖的局域网或广域网,无法对商品自动化定位,因此高度依赖人工作业。
但在5.5G无源物联的技术下,传统RFID标签将被替换为超高频RFID标签,覆盖半径能达到235米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产品的实时追踪和清点。
一位华为专家告诉《财经》记者,一枚新标签的价格在几元左右,大批量采购仅需几毛钱,成本非常低廉。另外,将有70%生产传统标签的厂商可以直接将原有产线更新为新标签,实现再利用。华为已在中国测试无源物联技术的应用场景,覆盖范围较传统方法大10倍以上。
“这将是千亿级别的连接数量,也是巨大的市场规模。”他说。无源物联与NB-IoT(窄带物联网,支持低功耗连接)、RedCap(中高速物联)这三类技术,理论上已具备覆盖所有物联的能力,将5G技术真正的完成从手机到万物的跨越。
另一项5.5G区别于5G的能力是感知。5.5G网络的覆盖能够最终靠基站对电磁波的反射,探测物体的形状、距离和速度,定位能力可以从“米”提升至“厘米”。比如在智慧城市的道路交互与通行中,5.5G网络的覆盖,可以感知到雨雾天气下道路的障碍或者异常,在一公里外就能够最终靠地图通知驾驶员。
华为5.5G总经理高全中在MWC上表示,5.5G在这种场景下可以为司机、汽车公司以及政府提供服务,这也是运营商的潜在商机。
5.5G很快将不再是未来。2024年上半年,5.5G标准的首版本R18将冻结,开启商用之年,此后它还将在R19和R20版本上迭代。
今年2月,高通发布了首个采用5G Advanced-ready架构的调制解调器和射频系统X75芯片。一位高通技术人士对《财经》记者记者解释,5.5G的标准尚未正式对外发布,但高通的芯片已经就绪,因此叫做“ready”。
这意味着5.5G在商用终端上做好了准备。从芯片厂商、模组厂商,到设备商、运营商,通信产业链上下游都已进入5G的第二阶段。上述高通人士预计,今年末或
华为也准备好了面向5.5G的方案。华为无线产品线总裁曹明说,移动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至今,许多运营商都出现了“四世同堂”的局面。也就是说,从2G到5G有七八个频段,包括低频、中频、高频中的多个频段,再加上不同制式,在一张网络上运维的成本很高。另外,不同的终端设备也可能支持不同的频段与制式,这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“如何通过华为网络的协同、站点的协同、频段的协同,简化运营商的网络配置、降低能耗,帮助运营商提供面向5.5G平滑演进的方案。这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情。”曹明说。
比如,以超宽带、多天线的方案将多个频段整合成一个模块,原先运营商每个频段都需要采购一个模块,而现在只需要两三个模块,就能够支持面向5G演进的网络。
类似的整合频段方案也出现在爱立信的产品中。一位爱立信技术人士对《财经》记者说,这种思路正在成为行业共识,对运营商的节能、降本也有所裨益。
在中国移动发布的《5G-Advanced新能力与产业高质量发展》白皮书中谈到,5G基站单载波带宽是4G的5倍,收发天线.5G时代只会更突出。
运营商已从算力网络和确定性体验两大主航道对IP网络演进之路进行了宏观规划,那从具体场景、具体业务需求角度看,面向2025-2023年Net5.5G网络将迎来怎样的发展的新趋势?具备哪一些关键能力?对此,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线副总裁邱月峰围绕Net5.5G网络将覆盖的园区、承载、产业数字化网络、数据中心网络四大场景进行了详细介绍。
首先,高密办公、AOI检测等应用场景呼唤园区网络从千兆向万兆升级。比如,在办公场景,有企业已规划在2025年用单AP覆盖60个终端,包括40路视频应用、5路XR应用和5路高速下载,需单AP支持万兆带宽。在生产场景,某五百强企业的AOI自动检验测试系统要求在一千平米范围内部署143个摄像头,总带宽需求达8.6Gbps。
这要求园区场景需通过引入Wi-Fi 7、Wi-Fi 7 Advanced、高密万兆光电交换机等技术和解决方案,实现万兆到办公、万兆到生产、万兆到分支,打造一张高品质的万兆园区网络。
其次,面对裸眼3D、XR等沉浸式应用兴起,5G和F5G网络正从千兆时代向万兆时代升级,这要求IP承载网能提供50GE到站、400GE到城域、800GE到骨干的端到端超宽承载能力。
再者,在产业数字化网络领域,随着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,对IP网络的确定性、灵活性、运营服务能力等提出了全新的诉求。比如,在专线服务方面,要求现有的MPLS组网专线、互联网专线专线升级,同时,对于技术和资金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,运营商还需提供专线+云管理Wi-Fi、专线+安全云服务、专线+DCN托管等一站式服务能力。
这要求IP网络需具备三大方面的关键能力:一是从CPE到云端端到端具备SRv6能力,以帮企业灵活便捷地上云、联云和入云;二是能提供从业务感知、业务规划到业务承载的全场景确定性体验;三是可确保SLA可视、可管、可控。
最后,面对AI大模型参数由千亿级向万亿级跃升,分布式训练要求极致的GPU集群网络通信性能,未来智算中心网络不仅要具备800GE全以太能力,还需通过框盒极简架构来支撑未来弹性扩容,以及通过均衡包交换等技术实现大象流负载均衡,达到100%的高吞吐。